03
2019
06

织纹螺的毒来源于哪里?为什么吃了会中毒?

回放:

6月20日,福建省罗源县58岁的陈依姆在食用六两织纹螺后出现中毒症状,被送至医院半个小时后,进入昏迷状态,手脚皮肤开始发黑。至今仍躺在当地医院ICU病房内,医生称其颅脑长时间缺氧,很可能成为植物人。

2012年7月,卫生部就发出通知,要求禁止销售和食用织纹螺。通知要求,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得采购、加工和销售织纹螺;消费者若发现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购、加工和销售织纹螺的,应当及时向当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举报。

但因食用织纹螺而中毒的事件仍时有发生。

 

疑问:

为何“禁食令”屡禁不止?如果人工养殖是否就可以食用?织纹螺的毒来源于哪里?有没有合适的“解药”?

解答:

“织纹螺俗称‘麦螺’,味道鲜美,几乎每个福建人都吃过。每年夏天,织纹螺分布广泛,被渔民捞上来之后,就会被做成家常菜。”福建水产研究所织纹螺研究专家苏捷表示,尽管“禁食令”已下,但在福建地区,禁食仍很难做到。

那么,既然是“美味”,为什么没有尝试通过人工繁殖的方式使其脱毒,而是选择了禁止销售、食用?

对此,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于仁成在接受《中国科学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织纹螺的毒素是河豚毒素,毒素究竟来源于外界环境还是螺自身,尚不清楚。

“织纹螺的毒素通常被认为来源于外部,即织纹螺吃了有毒的藻类,把藻类里的毒素聚集起来。不过,毒素也有可能来源于织纹螺本身,我们做过一个实验,用没有毒的饵料喂织纹螺,毒素会慢慢下降,但是到了一个特定的季节,毒素还是会突然上升。”于仁成说。

苏捷表示,如果毒素来源于外部,长期的人工喂养或许能使织纹螺脱毒。正是因为毒素来源的不确定,为织纹螺的食用和养殖的安全性带来了风险。

对于野生的织纹螺,苏捷介绍,不同品种的织纹螺毒性不同,且毒性有季节性变化,有毒的多为半褶织纹螺和光织纹螺,每年5~7月份毒性最高,其他季节毒性很小,但要区分织纹螺的品种,并非易事。

“如果织纹螺是有毒的,正常的烹饪方法无法破坏其毒素。食用有毒的织纹螺,会对呼吸起麻痹作用,人不能自主呼吸,在缺氧的状态下很快就死亡。福建罗源的陈依姆就是在食用织纹螺十分钟后中毒,大脑缺氧变成了植物人。这种毒性爆发速度非常快,中毒后必须要在一个小时之内赶到医院。如果没有及时送到医院,路途上要做人工呼吸延长生命。”苏捷说。

据专家介绍,织纹螺之毒,口服0.54毫克到0.9毫克就可致人死亡,也就是说,一颗小小的织纹螺就能致人死命。

每年夏天,在福建、浙江、江苏省沿海和部分内陆地区,织纹螺中毒事件时有发生。“从70年代到现在,我国卫生部门的记录中一直有织纹螺中毒的现象。福建省罗源、宁德等地先后发生多起食用织纹螺中毒事件;浙江省历年来也曾有数百人食用织纹螺中毒,23人死亡的记录。”于仁成说。

在毒素的解药方面,于仁成表示,国内缺乏非常有效的解毒药。“这是因为织纹螺的毒性还很难预测,对于不同区域和季节的织纹螺的毒性变化,还没有很透彻的研究结论。”于仁成说。

于仁成表示,织纹螺不是大众食品,由于毒性很难预测,所以建议大家不要因为好吃就去吃,风险很大。

« 上一篇 下一篇 »